数据赋能,开启空地服务“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0日       来源:湖南日报      阅读:69次

  

  日前,第十三届中部博览会在长沙举行。博览会期间,长沙机场运行控制中心(AOCC)通过数字孪生机场观察各项情况,保障智慧运行,稳稳接住了这波“客流量”。

  而在中部博览会湖南低空经济展区,省通航发展公司全方位还原了长沙飞行服务站运营大厅真实工作场景。其高效顺畅运行的背后是数据的支撑。

  数据要素,正赋能湖南机场集团高质量发展,开启空地服务“新引擎”。

  数字化赋能机场高效运行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长沙机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后经几次扩建,在2018年进入了“双航站楼、双跑道”的运营时代,可满足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然而,随着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航班量、旅客量不断增长,现有T1、T2航站楼的容量已趋于饱和。

  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支撑湖南民航高质量发展,湖南机场集团从2020年开始搭建数据共享平台接入湖南省全域中小机场数据,并率先在长沙机场启动“数据治理工程”,逐步建立起核心数据资产体系,又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将空中、地面、航空公司数据“应融尽融”、系统“应联尽联”,将数据资源充分运用到业务场景,以空地一体化数据融合赋能机场高效运行。

  通过融合民航局、空管等多方数据,长沙机场将航空器从降落到起飞全过程的42个保障节点数据化,实现对航班流、旅客流、行李流、货物流的全要素同步管控。运行效能大幅跃升,国内航班的值机截载时间由40分钟缩短至35分钟,航班放行正点率达90%,靠桥率90%以上。

  此外,长沙机场还基于自助出行、全流程旅客服务等数据与关键服务场景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从“N”到“1”的全流程旅客服务体系。从这里出发通过一张脸、一部手机即可完成值机、托运、安检、登机所有流程。

  近年来,长沙机场数字化能力指数在全国千万级机场中屡居第一,入选民航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案例和智慧民航数据治理典型实践案例。

  数据底座,助推低空飞行服务发展

  从数百米的高空俯瞰,飞“阅”长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直升机、滑翔伞……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通过低空飞行感受长沙。

  但一架通航飞机想要飞上天,需要分别取得多个管理单位的审批,流程繁琐、周期长,且通航飞行活动还面临着“看不见、叫不到”的问题,飞行安全难以保障。

  为解决这一难题,2020年,省通航发展公司成立后开始采集通航用户、企业、航空器、地理信息和军民航空管数据,以“北斗三号+ADS-B+4G/5G”技术为核心建设低空监视通信系统并优化湖南通用机场规划布局、搭建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北斗+数据集群共生”构建了保障低空飞行安全和全流程飞行审批服务的数据底座。

  依据这一数据底座,长沙飞行服务站可为通航用户提供飞行动态监视、飞行计划处理、气象情报等服务,实现了通用航空飞行活动的全省域监视通信网络覆盖和飞行服务的“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极大简化了审批程序,飞行计划及放行申请审批速度也从3—5天提升到最快11分钟完成。

  乘“数”而上,征途是星辰大海

  “流动的数据”就是“燃烧的石油”。

  据介绍,湖南机场集团将整合机场服务全流程数据资源,进一步推进旅客服务平台融合建设,借助集团大数据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

  目前,长沙机场正以“总体运营管理平台(TAM)”“数字孪生机场”两个亮点工程为主要抓手,强化整体联动,集成内外部数据,进一步实现航站楼内部及不同航站楼之间的数据共享,畅通机场与空管、航司、航油等驻场单位之间的数据通道。

  同时,省通航发展公司正持续采集相关数据,提供更稳定、持续的飞行服务,推进无人机飞行服务能力建设。

  “一流空港”和万亿级低空经济的新蓝海正奔涌而来,湖南机场集团正乘“数”而上,开启空地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引擎”。